如果说微博的发展抢走传统媒体风头的话,微电影显然已经在影视产业尤其是网络视频上抢夺到了足够的话语权。如果你能投资70万拍一部像《老男孩》这样名利双收的影片,或者通过植入式广告在开拍之前就收回成本,为什么不做微电影呢?
《老男孩》、《筷子兄弟》、《一触即发》、《66号公路》、《看球记》……短短一年多时间,微电影忽然从“草根阶层”登上大雅之堂,就连张艺谋、姜文等大导演也纷纷投身其中。有业内人士称,微电影开启了视频广告全新的商业模式。
【现状一】微电影多为广告片
微电影刺激了视频网站和广告商的热情,至今为止,市面上已有的微电影绝大多数都是为广告商服务,这使得微电影的创作、生存在极大程度上依附于广告市场。【详细】
【现状二】创作自由度遭干涉
大多数微电影的制作成本都来自广告品牌的赞助、冠名,在创作方面难免受到广告主的限制,命题、自由度、个人表达的核心动力还是为了体现商品……【详细】
【现状三】众多微电影打名星牌
为了吸引眼球,各大制作机构拼命拉拢明星、名人加盟微电影。虽然聚集诸多名人,但真正做出好作品的却寥寥无几,“名气”成了推广的幌子……【详细】
【现状四】品质不高成发展瓶颈
微电影更是一种浓缩的精华,而不应该简单化、粗糙化,目前口碑之作屈指可数,究其原因,还是国内微电影本身的品质问题……【详细】
微电影在内容上不能过于复杂,后阶段或易出现同质化严重的现象,微电影制作还未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单一的广告植入和鸣谢赞助商的方式难以突出其产品的营销效果,没有更为客观的衡量指标,也将使其盈利的不确定增加,直接影响后阶段影片的出品。
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下,要以开放的心态接入内容提供商的优质内容,用户对于视频的需求有各个层次,微电影要获得发展,必须通过专业化制作实现。“如果想做出用户口口相传的精品内容,就应该通过专业的团队来制作。制作精品内容是有一定门槛的。
微电影因为短,有着不同于长片的叙事节奏。导演们还在摸索其中的分寸和门道,观众也在尝试着适应其风格特点。只要创作者有诚意,欣赏者会取舍,创作、评论各司其职,只要有了足够雄厚的用户基础,商业模式的问题到时也就迎刃而解了。
微电影的剧本、台词、场景跟拍大电影是一样的,只不过篇幅较短,我们应该用拍大电影的态度来对待它。 ——导演王小帅
微电影不过是一个中国特色的噱头——广告商希望营销诉求更软性、广告片品质更像电影,而视频网站又需要做概念,于是一起打了一个“微电影”的幌子。不过,微电影有故事有表演有细节,肯定会比传统的广告好看。 ——导演赵天宇
微电影的剧本其实更难写,因为不管时间多长,一个电影还是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它需要更加浓缩,也更见功力。 ——演员郝蕾
微电影是从短片广告逐渐演变过来的,跟商家广告投放有关系,将来有可能替代传统的电视广告,网络将会成为最主导的视频媒体,所以它的力量会更大。 ——导演陆川
微电影拍得太长就像数字电影,太短了则像纯粹的广告,我认为长度在20分钟左右比较合理,既能把故事讲清楚又适合网络观看的习惯。 ——《广告导报》总编辑凌平
微电影一样是电影,唯一的区别就是时长。现在微电影太热,大家反而需要冷静,我认为微电影的品质是第一位的,假如它不吸引人,广告效应也就不存在了。 ——爱奇艺网公关总监冻千秋
受欢迎的微电影有几个至关重要的原则:不装、不端、接地气,一个导演创作态度会清楚地被网友看到,所以你的装,你的端都会被发现。电影是为电影院做的,电视剧是为电视机做的,而我们的微电影则应该是为网友量身定做的。 ——优酷高级运营副总裁魏明